每日觀點:【株事有理】攸縣全面推廣“村網共建”

來源:株洲新聞網時間:2023-04-28 09:11:45

攸縣全面推廣“村網共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鄉村振興“電力滿格”

【理】

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

【事】

株洲日報訊(全媒體記者/王軍 通訊員/劉曉聰 黃星 彭亮霞) 4月26日,記者走進攸縣黃豐橋鎮樟井村,山巒里翠竹環抱,廠房內機器轟鳴。“有了電力支撐,50臺切割機同時運轉,再不怕‘跳閘’‘卡殼’。”村辦竹藝加工廠負責人廖金志欣喜地說。

樟井村地處羅霄山脈中段,平均海拔上千米,村里翠竹延綿、浩如煙海,“賣竹子”成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但“一根毛竹沒有一根甘蔗值錢”的尷尬,讓村里上萬畝翠竹一度長期“爛在山里”。

2021年,國網攸縣供電公司扛起了樟井村鄉村振興駐點幫扶的重任,“以竹興村、以竹富民”的產業發展路徑很快起步:村里成立途途樂種養專業合作社,投資180余萬元新建竹藝加工廠,全力發展竹木加工業。

但機器一啟動,問題就來了。因為電壓不穩,線路老化,一到刮風下雨生產線就罷工,讓廖金志急得團團轉。

一套整改方案在實地考察中敲定。攸縣通過“村網共建”平臺,與國網株洲供電公司組成工作組,實施“一村一規劃”的差異化農網規劃項目。樟井村共爭取到283.3萬元資金,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17公里,新增改造配變4臺共800千伏安,新建改造低壓線路11.6公里,開展9個供電臺區的低壓整治。黃豐橋供電所為加工廠架設12基電桿、1000余米線路,安裝1臺200千伏安變壓器。

電力穩,干勁足,隨著機器的快速運轉,如今廠里的竹筷、竹簽、竹粉遠銷省內外,年加工毛竹8000噸,年產值達到400萬元。

家門口開辦的竹藝加工廠,打開了村民李開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曾是村里的低保戶,因腿部疾病不能干重活,如今自家承包18畝竹林不愁賣,一年下來增收5000元以上。

如今,合作社已有3家竹藝加工廠,為周邊6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村民們站在鋸竹、烤竹等工序的流水線上,月工資能拿到5000多元。

不僅是竹藝加工廠,村里還打造了鱸魚、黑山羊、黑木耳等特色種養基地,依托充沛的電力資源開設礦石資源攪拌站,去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0余萬元,走出了一條生態轉型的致富路,獲評國家電網公司助力鄉村振興“示范村”。

目前,攸縣全面推廣“村網共建”模式,并將該項工作納入村組(社區)網格服務微信群,深化“村網共建”模式走深走實,讓服務更便捷,流程更簡潔,速度更快捷,為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提供堅強的電力支撐,以“產業振興”盤活鄉村資源,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闊。

【釋】

鄉村要發展,產業轉型刻不容緩,能源支撐不可或缺。

電力足,產業才能興,鄉村才會美。整合政、企、村三方資源及力量,探索實施“村電共治、便民服務”工程,將電力工作納入村務常態化管理、將村務便民服務工作嵌入電力常態化管理,打造服務鄉村振興的“株洲樣板”,照亮了鄉村發展的光明前景。

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考驗基層工作智慧。村電“牽手”,助推了農村能源低碳轉型,促進了產業提檔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蓄了新的動能。

關鍵詞:

圖文推薦

熱門文字

標簽

精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