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巧手之間,草木傳神:世界頭條

來源:銀川日報時間:2022-12-05 12:44:04

吳翠


(相關資料圖)

草編仙鶴。

草編小鹿。

說起草編,賀蘭縣草編非遺傳承人吳翠總會想起一個場景,小時候,在農村的田野上,總有戴著草帽的農人忙活,在綠油油的原野上,這些雪白的草帽格外亮眼。他們戴著的草帽,便是用小麥秸稈編制而成。

吳翠說,草編是深植于土地之上的藝術,有著最深厚的民間土壤。如今,這門藝術又萌發出了新的枝芽,生機勃勃。

關于草編的記憶

“我最初接觸草編,是在六七歲的時候,那時候就編過小花籃。”吳翠說,自己是賀蘭縣人,從小就見過舅舅做草編,慢慢地自己也就喜歡上了。她印象最深的是小時候抓螞蚱的事,因為特別喜歡螞蚱,所以就央求著舅舅教她編螞蚱籠,舅舅本以為是小孩子鬧著玩,沒想到吳翠還挺執著,而且學著編了幾次之后,編出來的螞蚱籠還真是有模有樣。

“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所以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她笑著說,小時候,她一直在田間地頭玩,很喜歡農村的那種氛圍,因為農村用的很多東西都是“就地取材”,草編也不例外,用成熟的小麥秸稈,或者玉米皮,蘆葦葉,再經過滿是老繭的雙手,最終就編成了草帽、簸箕、籃子等等。在農戶家里,草編的東西幾乎隨處可見,掃地的掃帚,盛放花卷、饅頭的籃子,還有草帽、草鞋等等,無不體現著草編和生活的緊密結合,傳統草編的實用性,在當年的農村,有最為明顯的體現。

不過,如今的草編不比當年,不再強調穿戴或者實用,而更傾向于展現這門古老藝術的美感。

一雙神奇之手

據考證,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另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吳翠介紹說,草編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

她指著一只仙鶴作品說,草編看著好看,但它所用的材料最為普通,像麥稈、玉米皮、蘆葦等等,而且,一旦經過藝人的雙手,能將這些最為普通的材料,化為神奇。

她拿麥稈作品舉例說,首先第一步是選材,六月麥黃之后,選取麥稈最上面的一節,也就是帶麥穗的那一段,因為它比較長。采摘完之后,得先綁起來晾干,然后在做的時候,要用溫水去浸泡?!艾F在對于材料的選擇比較寬泛了,因為物流發展,像棕櫚葉、竹子等南方的材料也都很常見,但以前在北方,就有麥稈、玉米皮、蘆葦葉等?!彼f,選好材料后,就進入第二步,畫稿。畫稿需要有很強的藝術功底,除了在紙上描繪作品的樣子外,還需要在腦子里構思它的三維結構。接下來就是編織、整形,最后再做防腐處理,一件草編作品就完成了。

最難把握的是神韻

材料的不同,決定著作品的不同,比如草帽、小花籃、小包一類的作品,還有大一些的動物,很多都是用麥稈編織的,如果是編織小一點的動物,比如蟈蟈、螳螂等,就需要用棕櫚葉或者蘆葦葉了。

隨著時代的變化,草編的內容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比如以前經常用玉米皮編草鞋,而現在就不同了?!彼f,最早的時候,玉米皮經常用來編草鞋,也編一些放饅頭的筐,會用麻繩一根一根地穿過去,然后扎緊。而現在不同了,如今主要用玉米皮兒做一些鮮花,比如荷花,還有蒲團等等。吳翠說,隨著時代發展,如今的草編,更偏重于藝術品。

說到草編中最難的內容,她笑著說,應該就是神韻了。有時,各種技法都掌握了,但是編出來的東西不一定有“神”,或者不一定就能達到你要求的那個狀態,所以草編藝人的繪畫功底一定要好。這個創造過程中,神態可能一次表達不出來,需要反復地去拆去編,打磨好幾遍,才能做出一個滿意作品。

開出燦爛的花

說到草編的傳承,吳翠說,就全國來說,做草編的還是比較少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能每家每戶的大人都會編一些小竹筐、小籃子,因為它本身就是以實用為主,而現在不同了,草編不再是實用品了,自然也就少有人去傳承了。

“我們現在把這個撿起來,再重新去做的話,就是把它升華到一個藝術層次?!彼f,現在她主要是做一些偏商品化、藝術化的作品,如今她依然跟著舅舅,一直在做一個兔子作品,賣得非常好。她說,把草編推向市場,讓更多人了解草編,喜歡并愿意花錢購買作品,這是草編繼續傳承下去很重要的一點。

而作為寧夏的手藝人,吳翠也很希望能夠更深層地挖掘寧夏本土文化,近期她也編織了一批寧夏本土文化作品,包括枸杞、葡萄酒等文化元素。如今正在繼續打磨技藝的吳翠,還有一個小目標,就是舉辦一場個人的草編作品展,她希望這門古老的藝術,能夠在自己手中,開出更為燦爛的花。(記者 劉旭卓 文/圖)

關鍵詞:

圖文推薦

熱門文字

標簽

精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