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胡文潔 戴萍
7月5日,株洲市政府與中南大學協同創新合作交流會在株舉行。中南大學與株洲合作的歷史悠久,近年來的合作更為密切。
去年1月,中南大學與株洲市政府簽訂協同創新合作協議書后,雙方圍繞共建科技創新平臺等六大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取得了共推力能實驗裝置建設進入湖南“4+4”科創工程、共同組建重載快捷大功率電力機車實驗室并申報獲評全國重點實驗室、校企共建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株洲醫院掛牌等系列合作成果。
(資料圖片)
除了中南大學,知株俠注意到,從2021年起,株洲與高校之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
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率團到湖南大學考察,其間,市政府與湖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同時,株洲全面深化與國防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進北斗規模應用產業發展,深入推進株洲北斗產業園建設。
株洲為何如此緊迫地與高校牽手?株洲正在哪些方面加強與這些高校的合作?未來,校地之間將譜寫哪些合作共贏篇章?
高校看中株洲實力
株洲借助高校智力
深化合作,和談戀愛一樣,首先是要看對眼。
那么,株洲看中了高校的哪些資源,高校又為何青睞株洲?
知株俠認為,這可以從株洲的發展歷史中尋找答案。
株洲是一座工業城市,制造業的創新能力、發展水平決定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成色。建市以來,株洲在工業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主要來源于推進產業規模化打下的產業基礎,以及堅持科技創新實現的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車株機城軌事業部,一列列城軌車輛整裝待發。
比如,株洲的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先進硬質材料三大優勢產業,為何歷經數十年發展而沒有走向沒落,反而在這些年越走越好?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生產與研發緊密結合。
當下,區域競爭已越來越明顯地轉向產業競爭。建強完善產業鏈、搶占產業發展新高地,更依賴創新。創新從哪里來?一方面要苦練內功,鼓勵地方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強科技研發。同時,更要巧借外力,把外面的創新資源引進來。
當然,株洲要深化與高校尤其是市外高校的合作,不可能是一廂情愿,還需要自己有實力。那么,株洲的實力在哪里?
“株洲是國家重要老工業基地,近年來聚焦優勢加快產業發展,打造了湖南制造的亮麗名片。”湖南大學黨委書記曾這樣說。
知株俠認為,從合作高校領導的肯定中,我們可以看到:奮進的株洲,在別人眼中也是“實力擔當”。也只有具備這樣的實力,雙方合作才能真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合作有滿滿誠意
更有務實行動
一紙契約帶來了婚姻,往后的日子要過好,還需要有更多事關“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實打實打算。
知株俠注意到,深化與高校的合作,可謂發揮優勢、雙方各取所需。合作內容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務實”。
比如,根據市政府與中南大學簽署的協同創新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進大科學裝置研發,共建國家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等方面開展政產學研合作;推動中南大學軌道交通、先進硬質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等領域“硬科技”在株落地轉化等。
可以發現,雙方重點合作的領域,既體現了株洲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中南大學優勢學科所在。這樣的合作,方向明、思路清,推進起來更容易同向發力、取得成效。
▲2022年,湖南大學與株洲市政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長沙舉行。(記者 易翔 攝)
又比如,株洲與湖南大學重點在共建科技創新平臺、政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引進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開展現代服務等方面深化合作,也是基于株洲現代產業優勢和湖南大學科研優勢而來。
深化與湖南工業大學的合作,株洲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年,該校相繼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陶瓷學院、軌道交通學院等,為株洲產業發展提供了創新支撐和智力支持。面向未來,株洲也將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深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與湖南工業大學的合作,推動株洲本土本科高校在承載城市歷史文脈、助力提升城市氣質、打造城市品牌中發揮更大作用。
地方政府與高校合作,本質是不同資源要素的優化組合和更好流動,以合作的方式彌補各自資源要素的短缺。知株俠相信,株洲與各高校“結親”,有著滿滿的誠意和踏實的行動,定能取得圓滿結果,在實現合作多贏的同時,也造福株洲百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