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清明逢閏二月不能上墳? 民俗學者:沒有歷史依據
(資料圖)
株洲晚報融媒體記者/謝嘉
清明臨近,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因此,有人選擇提前或放棄祭祖上墳。那么,這種說法有依據嗎?民俗學者表示,這一說法并無歷史依據。
今年是“雙春閏二月”
記者查看日歷發現,今年農歷正月十四是立春,臘月廿五又有一個立春,加上今年“閏二月”,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雙春閏二月”。網上搜索發現,民間有“閏月清明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或“雙春閏二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的傳言,稱清明節不要去上墳,如果去上了,會惹得不好的事發生。
到底這個清明節能不能上墳,先來搞清楚為何今年會有“閏二月”吧,之后再下結論也不遲。
中國現行公歷和農歷兩種歷法,公歷年和農歷年相差11天左右。“經年累月”下去就會發生農歷年的月份與季節不能對應,寒暑顛倒的現象,農歷需要采取“19年7閏”的方法來調節,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個閏月,置閏的規則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簡而言之,閏月實際上就是一個為了讓公歷和農歷步調一致而采取的一種策略,它不是一種征兆。
習俗被部分人誤解
“閏二月不上墳,實際上古代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民俗學專業研究員王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帶有地方色彩的一個說法,像山東有一些地區可能有這個習俗,“逢雙不祭拜”,擔心有人去世,雙月我再去祭祀的話,會帶來另一個死亡什么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好多地方習俗就被放大了,但是沒有什么科學依據,也沒有什么歷史依據。
家住朱亭鎮的謝鄭楠說,他以前只知道掃墓是“前三后四”,即清明節前面三天和清明節后面四天才是掃墓的好日子。“如果當地有這樣的習俗,還是要去遵守的。但自己的家鄉沒有這種說法,就完全沒有必要去理會了。”
記者詢問了荷塘區水竹社區20名60歲以上的本地市民,九成人回復:“以前從未聽說過這種說法。”
“清明節又不是按照農歷來的,就算是清明節正處于閏二月,該祭祖的還是祭祖,該掃墓的還是去掃墓。”老家在廣東的章先生已購買一家三口回鄉車票,他說疫情三年,都沒有掃墓,今年情況好轉了,一定要回去祭拜祖先。
傳承孝道才是最該做的事情
掃個墓,何須畏首畏尾。
采訪中,九成市民認為,清明節是祭祀、掃墓的日子,緬懷先人,并且傳承孝道才是最該做的事情,不能因為閏月就把老祖宗的傳統丟掉。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祭祖掃墓的方式也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采用“網上祭掃”的方式,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祭祀和悼念。
“心存一顆感恩的心,何時上墳祭祖,也沒有必要去糾結太多。”株洲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萬子淼說,我們應該科學地看待這個問題,不要過于盲從,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清明,它最主要的活動是踏青郊游,像放風箏、蹴鞠、蕩秋千,到外面去感受生命,體驗生命。大家不妨在清明假期走出家門,到鄉間田野感受春日生機,感悟生命的意義。
【聲音】
@LIsprig:雙春要不要上墳,不取決于個人是否迷信,而取決于當地是否有這個風俗或講究。
@人過江:以前沒有手機和互聯網的時候,你哪一年清明沒上過墳?
@laiyangwodejia:2004年也是閏二月,也沒有那么多人出來說這不好,那不好,現在網絡發達了,毛病也越來越多了,祭拜祖先是好事,心里無愧坦蕩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