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萬里做生命的使者”
(資料圖片)
株洲援非醫生易小明的“非”常歲月
在塞拉利昂,易小明為當地居民進行瘧原蟲檢測。受訪者/供圖
株洲晚報融媒體記者/劉瓊 實習生/曾怡婧 通訊員/譚盼盼
從株洲到長沙,然后單程飛行30多個小時,抵達遙遠的西非大西洋岸。4個多月前,省直中醫院檢驗科醫生易小明按照這條路線,到達了萬里之遙的塞拉利昂。在那里,他有個響亮的名字——中國醫生。
近日,記者通過微信,聽遠在異國的他講述這段“非”常歲月。
當起“維修工”,讓停擺的儀器重新“上崗”
塞拉利昂氣候濕熱,布滿了雨林和沼澤,那里艾滋病、瘧疾、傷寒、登革熱、黃熱病橫行,就連致死率高達90%的埃博拉病毒也并不鮮見。
3月1日,作為中國(湖南)第二十四批援塞拉利昂醫療隊成員,37歲的易小明踏上了這片土地。
“及時準確的檢驗診斷結果對這些傳染病的有效治療至關重要。”提及援非的理由,易小明簡單直白。
盡管出發前“腦補”了各種畫面,可真到了塞拉利昂,困難遠超想象。
剛到中塞友好醫院,易小明發現,由于當地員工缺乏儀器保養修復的能力,大部分檢驗設備無法正常運轉,僅有一臺顯微鏡、分光光度儀和離心機能勉強使用。
怎么辦?閑不住的他當起了“維修工”。他一邊查閱儀器說明書,摸索解決辦法,一邊聯系國內的儀器工程師,尋求在線指導。經過一番拆洗、組裝、調試、保養和維護,血細胞分析儀和尿液分析儀終于重新“上崗”。
就這樣,他利用顯微鏡等簡單設備開展形態學檢測,用來診斷瘧疾、結核等傳染病,檢驗報告的質量明顯提高,減少了誤診。
開展鐮狀細胞貧血鏡檢篩查,為貧血孩子查病因
在非洲,鐮狀細胞性貧血極為常見。由于當地缺乏系統的篩檢手段,5歲以下患有鐮狀細胞性貧血的兒童死亡率超過9%。
如何避免誤診?剛到中塞友好醫院不久,易小明就提議對來院就診的貧血孩子開展鐮狀細胞貧血鏡檢篩查。在他的推動下,數十例鐮狀細胞性貧血患者被篩查出來,其中不少患者此前多次就診卻未被查明病因。
有益探索不止這一項。
6月19日,易小明對提取的脊髓液進行涂片、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發現存在噬血現象,最終確認患者受細菌感染。這是中塞友好醫院首次開展脊髓細胞形態學檢測。
為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向當地檢驗人員講授操作規程及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知識。
在他的傳幫帶下,如今,中塞友好醫院陸續開展了骨髓穿刺及細胞學診斷、真菌涂片檢測、體液細胞學檢測等新檢測項目和技術。
為貧困患者免費檢查,架起中非友誼橋梁
由于經濟落后,在塞拉利昂,許多人在溫飽線上掙扎,就醫成了奢望。
6月13日上午,一位名叫Issah的17歲男孩因發燒到中塞友好醫院就診。初步檢查顯示,男孩的血常規明顯異常,血象三系減少。原來,他在3周前就開始發燒,服用抗瘧藥物及抗生素都不見好轉。就診時,男孩的體溫已高達39.3°C。“他必須盡快明確診斷,否則會延誤病情。”正當易小明打算為Issah做進一步檢查時,對方卻不辭而別。
焦急的易小明開始四處打聽Issah的聯系方式。經過一番周折,他終于聯系上男孩。電話中,Issah坦白道,“我家太窮了,怕付不起后續檢查費。”“別擔心,我免費幫你做檢查。”易小明勸說對方回到醫院。
所幸,經過血常規、生化檢查、骨髓穿刺術、B超等系列檢查,他幫男孩找到了病因——噬血細胞綜合征。這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良性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引發高熱甚至多部位出血。
在對癥治療后,男孩的體溫恢復正常,肝功能也逐漸好轉。
“Chinese good”。出院時,Issah和他的家人向易小明豎起了大拇指。他們或許沒想到,在自己的家鄉,也能感受到來自中國醫生的那份仁愛。
關鍵詞: